央视播放的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最近很红,相信各位多情的味蕾都被刺激过,这也勾起了我对恩施美食的回味。
中国确实是一个吃的大国,南北菜系,东西风味,纷繁复杂,蔚为大观。仅是咱们恩施,关于舌尖上的题材,就足可拍摄多部纪录片。
恩施糟姜人于吃,似乎比外地人更关注,更讲究,更看重。比如早餐,恩施和武汉相比,吃法和种类都不尽相同。在恩施过早,如果不是很忙,可以到早餐店悠悠地坐下来,待老板给沏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茶,然后从名目繁多的臊子面或臊子豆皮里选择一种慢慢地吃,恩施人吃早餐不会含糊,从不将就,过早一定要吃好吃饱。武汉人过早,没那么多可供选择的种类,基本上都在街边买上一碗热干面,边走边吃,行色匆匆。在武汉,早上乘坐公交车,满车也都是热干面里芝麻酱的味道。
恩施人之所以十分看重早餐,也许与山里人勤劳朴实的习性有关。在恩施农村,早餐与城里人不一样,农村早餐都视同为正餐,尽管再忙,都要做上个几盘几碗,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。对待早餐不敷衍,既是劳动的需要,也是生活本身的需要。
在恩施,同样有着灿烂的饮食文化。传统名吃、特色小吃,在舌尖上让人动心动情。张关合渣、南坪蟮鱼、咸丰辣子鸡、巴东豆腐、柏杨豆干、来凤凤头姜、利川凉粉、宣恩包谷粑粑、炕洋芋、烤红苕、烧辣椒拌皮蛋、土家腊肉炒高粱粑粑、干竹笋炖猪蹄子……如果你愿意继续列举,可以汇集成一部厚厚的恩施糟姜土家饮食菜谱。
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恩施饮食取材于本地农林特产及各式各样的养殖产业,在长期生产和实践中,提炼总结出了丰富多彩的土家菜系,同时也铸就了恩施人割舍不了的饮食情怀和饮食习惯。恩施人如果出门在外,总是思念那些山的味道、水的味道,那些家乡的味道。
本人少有出门的经历,最长的一次是在武汉做打工编辑,历时三年,其间最不习惯的是少有地道的恩施饭菜,后来索性回来。仅仅因为食物放弃一份工作的人不多见,但我想肯定不止我一个。后来回到恩施糟姜,每年出游都会带上数十包红辣椒腌糟姜,在那些难以下咽的食物中拌上几包,感觉饭菜立刻有味。每年正月,我老家的兄弟出门打工,总要用坛坛罐罐装上一些霉豆腐、豆豉之类的美食,带着家乡的美味去打工,辛苦中也能感受到快乐。
小时候在火塘里烧洋芋吃,主要是在饥饿的时候充饥。后来在县城读书,每逢路过那些高档酒店时,心里就想,将来有一天能进去吃上一回,也知足了。再后来经常有机会进小时候羡慕的那些酒店了,常常还会在装修豪华的包房里吃烤红苕、烧洋芋,略有不同的是,那些烤红苕、烧洋芋都是用造型精美的篮子盛上餐桌,仅此而已。
其实,如果不是出于接待规格和面子的需要,更多的恩施人还是习惯进小馆子,吃家常饭,因为那里有亲情的味道、友情的味道和家乡的味道。
我是恩施人,味蕾已不再多情,它只习惯于舌尖上的恩施。